校本課程

一、目標

1.邁向豐盛生命

  •  建立學生正面的價值觀與態度,發展學生身、心、靈健康,為將來作好準備。

2.培養學會學習

  • 以學生為本,提升學生學習能力,發展獨立學習的能力。
  • 發展學生正確掌握資訊科技能力,培養解難創新的能力。
  • 養成學生閱讀的興趣,發展閱讀的能力;
  • 提升學生兩文三語的能力。
  • 培養學生探索、積極、主動的學習態度。

3.啟發個人潛能

  • 啟發學生潛能,促進學生多元發展。
  • 建立學生自信,發展個人良好的形象。

 

二、校本課程藍圖

 

三、科目

本校採用教育統籌局(2007年7月1日,教育統籌局改稱教育局,繼續負責教育政策方面的職責;而過往由教統局負責有關人力的政策,現由勞工及福利局負責)頒佈之課程,科目包括中文、英文、數學、常識、聖經、普通話、音樂、視覺藝術、體育、德育及公民教育、聖經及電腦。

每週課節安排如下:

小一至小三

科目 中文 英文 數學 常識 聖經 普通話 音樂 視覺藝術 體育 德育及公民教育 導修
節數 9 9 6 4 1 1 2 2 2 1 5

 

小四至小六 

科目 中文 英文 數學 常識 聖經 普通話 音樂 視覺藝術 體育 電腦 德育及公民教育 導修
節數 9 8 6 5 1 1 2 2 2 1 1 5

* 每節四十分鐘

 

三、教學法

本校全面推行小班教學,採用合作學習模式。教師透過不同層次的問題,讓學生多思考,鼓勵「生生互動」,「師生互動」,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機會。另外,設有校本的教學流程,提升課堂的教學要求。此外,老師因應不同的學習需要,調整教學活動,讓學生得到適切的學習。

 

四、教學語言

除英文課外,本校主要採用廣東話為教學語言。中文科設有「粵教中」班及「普教中」班,學生於一年級入學時,老師會評估他們的普通話能力,並考慮學生需要而開設「普教中」班。學生升至四年級,開始全面「粵教中」。

 

五、課程組織及活動

課程組織及活動 推行年級 簡 介
主題學習周 一至六年級

根據主題以跨學科模式,組織教學內容,讓學生深入學習主題內容,提學習效能,讓學生全面發展。

為學生舉辨多元化活動讓學生體驗,豐富學生學習經驗,如實作工作坊、專業人士分享、出外參觀、STEM活動及服務學習活動等。鼓勵學生從多方面探索,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。

主題學習周後,四至六年級延續主題學習,進行專題研習,讓學生就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去選定一個研習題目,然後搜集資料,對題目探入探索和討論。
戶外學習 一至六年級 為學生提供多方面學習場地,教師因應課題,安排學生出外參觀,進行學習。此外,本校每年舉辦戶外學習日,學生就着課題在戶外進行學習,並完成有關課業。
圖書協作課 一至六年級 圖書館主任於中文及英文課節內與老師進行協作教學,每班每月有一至兩節課。學生會學習不同範疇的內容,如圖書結構、閱讀態度、閱讀策略、閱讀分享等。
全校閱讀活動 一至六年級 這計劃旨在鼓勵學生閱讀,提高語文能力及閱讀興趣,培養自學精神。學生分別在不同時段及科目進行全方位閱讀活動。為鼓勵學生借書及增加閱讀興趣,圖書館推出一連串活動,包括︰「好書推介」、「全校開心齊閱讀」、「閱讀樂園獎勵計劃」等。
小一銜接課程 一年級 從課程、常規訓練及品德教育三方面出發,協助升讀小一的學生能及早適應小學的生活,好讓他們能掌握知識、技能及態度,過着愉快的學校生活。
境外交流 四至六年級 本校每年舉辦中港學生交流活動,讓學生親身體驗現代的中國,並認識祖國文化,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及愛國情懷。
此外,學校為了擴闊學生國際視野,體驗及認識不同國家的文化,每年都舉辦外地交流團,如到訪新加坡、澳洲等地。
電子學習 一至六年級

一至三年不設電腦課,學生可於常識或其他課堂內學習電腦技巧,讓知識應用在相關的學科內。四至六年級於電腦科加入編程的學習內容,提升學生的思維及解難能力。

本校在構思教學設計時,加入平板電腦的使用,運用不同的應用程式,並透過電子學習平台進行教學,提升學生的學習的效能。 另外,本年度於四年級推行自攜裝置(BYOD)計劃,進一步發揮使用流動電腦裝置進行學習的優勢,提升教學的成效。

科學探究 一至六年級 本校設計與 STEM 相關的學習活動,常識科提供科學探究的學習活動,着重培養學生思維,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及提升他們學習科學與科技的興趣。

 

六、拔尖補底

  1. 本校開設多元化的拔尖課程,如話劇組、英語大使、STEM小組、編程班、奧數班、視藝組等,發展學生的專長。
  2. 本校一至六年級設第九節的輔導課,主要協助學習有需要的學生解決在學科上的學習困難,鞏固學科的基礎知識,教導學生掌握學科的學習技巧,改善他們的學習能力,使他們對學習有信心。

 

七、功課政策

  1. 我們提供適量、多樣化且具思考性的家課,家課的性質包括習作、預習及溫習,課業類型以能應用所學內容或概念為主,目的是讓學生就特定情境運用思考,達致訓練解難能力及批判性思考能力的目的。此外,老師安排學生進行資料搜集、整理及撰寫筆記等工作,培養學生就特定課題進行研習的能力。
  2. 學校希望讓學生可以於假期輕鬆一下,又希望他們善用假期,過一個愉快而有意義的假期。學校於長假期安排不同任務,取代功課。學生可選擇不同任務在假期內完成,於假期後回校分享。
  3. 學生的家課表現為教與學的回饋之一,老師會以正面的角度為學生批改及指正,並於適當的情況下給予文字回饋,好讓學生知所改進,亦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。
  4. 小一學生每日約需三十分鐘至四十五鐘完成家課,小二至小三學生每日約需一小時完成家課,小四至小六則約需一小時三十分鐘至兩小時。